芥川龙之介作品读后随笔集(二)

·芥川龙之介 ·短篇小说

四、父
这篇文章说的是能势五十熊不孝顺的故事,但全篇没有直接点明他的不孝。不过可以从两处地方间接知晓。第一处是能势五十熊竟然当着同学的面轻蔑地称呼父亲为“伦敦乞丐”;第二处是结尾,作者评价他“你素日孝敬父母……”,这明显是一句反语。称呼父亲“伦敦乞丐”,不仅是不尊敬,也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显自己戏谑长辈的威风。作者听到能势的言论后不敢抬头望他,是因为不愿看到他这一副蔑视长辈而又虚张声势的脸,这是很讽刺的。想起来,我儿时有一次走路,因为觉得母亲穿得太土气不愿跟母亲一块而叫她走远点,现在想想真是罪过。文中说能势父亲像《笨拙》(这是一个英国讽刺漫画刊物,在卡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上的插图,看起来是在讽刺穿衣打扮老旧过时,实际上讽刺的是能势五十熊这样的不孝以及这个时代温润孝意的缺失。
五、猴子
《猴子》这篇短文让我再次惊讶作者对于人物神色形态描述以及心理活动刻画的功力。“我再也没有看到过那样的脸……”这段描述了奈良岛内心的强烈恐惧。“不知怎的,我觉得这个‘你’,仿佛指的是我自己……”这段表现了作者情绪的转变。作者他们抓捕犯人时是兴奋的,因为存在幸灾乐祸、呵斥凌辱的成分,有种次次搜捕终于找寻猎物的感觉。然而当作者看到奈良岛被发现时的神情,不由得同情起来。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奈良岛是我们呢?人不是猴子,犯了错不用受罚。然而,情理上的困惑在于犯了可以容忍的过错时是否值得同情和平等对待。奈良岛本可以受到合适的处罚,但我们却无情地将他推向了深渊。
六、烟草与魔鬼
《烟草与魔鬼》中记载的那个传说故事我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很有深意。魔鬼处处诱惑着我们以达到目的,意思是当我们做错了亏心事时魔鬼的诡计就得逞了。按天主教的教规来说,确实是这么来告诫教徒的。不过抛开宗教范畴来说,做坏事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不同点在于这个“坏”的定义在天主教等内被扩大化,它不单单囊括了违反社会法律法规,违背了宗教信念、洁身自好等纯洁性行为也被归为“坏”。文中当牛贩子与假扮传教士的魔鬼谈话时就已经踏入了魔鬼的坏的诱惑中。因为魔鬼正是抓住了牛贩子对未知新奇事物的好奇与贪恋,这是魔鬼抓捕我们肉体和灵魂的诱饵。当我们被诱惑折磨得无法自拔时,有可能会想逃出来,有可能会步入更大的深渊之中。牛贩子知道自己被传教士骗了,因此想要打破黑暗必须知道答案,可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最后牛贩子虽然知道了对赌的答案获得了肉体和灵魂,可是烟草却在日本大地上泛滥了。传教士似乎舍弃一点赢了全局,可难道这不就是他更真实的阴谋吗?我们很难推测人性的堕落(魔鬼的诱惑)的力量。唯有守住最初的信念,因为只有它才是避开堕落的神圣大门。
七、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被人误解的心情是不好受的吧,看似正确的行为却被人不是刻意地误解的心情更不好受。然而,大石为城主(浅野长矩,大石是其家臣之长)复仇的事迹在江户地区流传,人们赞扬效仿,令人尊敬,这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支撑,因此显得更加高尚,可是,大石的所作所为却被人们刻意模仿化了。人们因为一些小事打着复仇的名义相互争端,不免有失大石所自我满足的忠义的含义。这让大石苦闷不已。而且同坐伙伴将大石一切所作所为都看做是尽忠的手段,甚至包括了大石以前的放荡行为,这种误解让大石感到厌恶,但他又能对此做出什么呢?他只能望着冰冷的花朵,随着哀伤之情站立在寒风之中。
八、毛利先生、橘子二篇
为什么这两篇作品我要合起来讲呢。因为我觉得二者有承前启后之势,且它们的主人公的心态都具有“向往”之情。《橘子》写的是一个妙龄少女坐火车去当女佣的事。显然是要去远方的,这是改变女孩命运的事情。随着火车的前进,女孩的命运如何我们都不知晓,但女孩还是童稚美好的,她对于未来之事充满着希冀,如同照射下的手中的橘子,金亮亮的。相反,作者一开始坐在她对面,心灰意冷像个死人,如同火车周围:阴沉沉的毫无烟迹。当女孩给弟弟们扔出橘子时,这一刻作者的心情已经变化了:他像看另一个人似的看着少女,这难道不就是看着似曾相似的自己吗?作者此时不再对人生感到无动于衷了。火车仍向前平静地行驶着,作者和少女全是崭新的模样。火车开到《毛利先生》处。若老师的学识不如学生,有没有资格给学生上课?这看似两边倒的问题在我这很了当:我认为是有的。老师教授学问这是次要的,而教育好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性才是第一位。我也恰恰觉得怎样教出谦卑仁和的人也是一门学问,乃天大的学问。毛利先生那谦卑温和的态度恰恰是那些对毛利怀有鄙夷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所缺乏的,诚然毛利教英语水平尚且不足,但要是能让这些学生明白待人之含义那也难得可贵了。其实我要重点谈及的不是学生给毛利下马威令毛利如何难堪之事,而是毛利先生这种怀有对学识的真挚向往以及诲人不倦的品行,这是很珍贵的。试观今日之当下,又有多少人从事教师一开始就是为了教书育人呢。也仅仅是为了图安稳图生活质量上的脸面而已,教书育人次要之。有教书育人之念想也就可以了吧,可怕的是连这点念想都没有,而把教师当成是物质化的得过且过的职业,这不免令人悲从中来。再谈《毛利先生》中的情节描写,我已代入其中,仿佛我自己就是毛利先生。生性干脆直接的人应该体会不到这种代入感吧,当毛利先生被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和诋毁感到无所适从内心恐慌时,他那句反复重复的“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是多么的无力,这种心静是下面的学生无法体会的,不过我能体会到。也许成熟后的他们才能理会,那这是之后的事了,之后的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毛利先生一直对英语教育抱着真挚的心意,可是现实似乎没有给他以真挚,但毛利先生仍然不改其本意,这在以后主人公学生偶遇毛利时的情节便明了了。)

来自:读后感
更新于2022-03-30 13:22:47 发表于2022-03-30 13:22:47


发表您的评论





公元2025年乙巳蛇年:蛇來運轉、平安健康、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