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作品读后随笔集(四)

·芥川龙之介 ·短篇小说

十二、河童
写了1927年的这篇作品后,芥川不久就自杀了。自杀前的几部作品形式诡异、内容奇特,想表达的思想复杂且集中。不仅仅是这篇,其余的《某傻子的一生》《海市蜃楼》二篇也能看得出作者内心已经黯淡无光、心灰意冷,对世界以及现实充满了悲观与不平。所以,若对此有一点背景明晰再去看这篇作品,定能体会到芥川别样的心情——苦闷与惘然。作者开头以第三人称写到一个23号精神病患者,后续整体其实都是此精神病人以第一人称在向旁人讲述他的河童国的经历。河童国显然是虚构的,那我且问,真实的世界又有哪些是真正真实的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S博士看着23号的假,23号又怎么不在意于他人以为的假呢。(本随笔之后将用“我”代指23号。)文中通过河童国的种种荒唐现象折射出人类世界的野蛮、落后、不平衡的社会状况。通过不同河童的职业和性格,来反映人类的与之对应的冷酷制度和事实。简单指出,工厂被解雇的河童会被做成加工肉拿去食用,这实际揭露资本主义对民众的深挖压榨以及阶级的不平等。而“我”以人类身份成为了河童国的特殊保护民,单凭自己不是河童的身份就可以不劳而获。这其实就是现实中的肤色种族主义以及地位阶层的差异,这不就是贵族阶级或外来所谓高等民族在本国还比自身国民高级的现象吗?“我”对于河童不穿衣服表示疑问,巴咯就嘲笑他穿衣服遮掩怪可笑,这可以对比一些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还不如部落一丝不挂的野蛮人呢。对于河童国要出生的孩子可以询问其想不想脱出母体的这情节,想必是作者对于自己生在人世间没有意义徒有悲痛的折磨的一种祈求吧。其实更是在表达无知的人类生育子女却没有给予应得的爱的嘲讽,也嘲讽了生出的孩子仍需在资本主义压制下的空间中成长的无奈,还包括对重男轻女的指责。在此情节之后描写了雌河童不择手段追逐雄河童的情节,便是暗含人类社会的部分女性高攀社会名流,批评物欲横流。在这之后的内容,嘎尔告诉“我”他才是河童国背后真正的主使、利益者,其实这里非常微妙的传达出现实社会文化界被资本胁迫的处境。当然,这段谈话也直言不讳地痛恨资本家为了利益(如火灾保险金)泯灭人性的丑恶嘴脸。再之后,作者描写了托咯的异样状以及拉卟弯腰倒头看世界的情形,我姑且认为是芥川先生打定自杀前的挣扎。要是可以他应该是不愿离开这世界的,可是已经回不了头了,“拉卟揉揉眼,镇静出奇地说:‘我太苦闷了,所以倒过来看看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样。可还是一样啊。’”这句话便能知晓吧。文中马咯的《傻子的话》其实就是芥川的一份内心独白,其中的一句“我们比人类不幸,人类没有河童开化。”令“我”不禁失笑,这何尝不是讽刺人类故作聪明毁坏自然以及和谐社会,往大了点说所谓的人类文明又能比谁高尚多少呢。在写托咯自杀前,还写了河童处理罪犯的方式,比如通知河童其罪名就能起到惩罚作用,这就是隐射现实中看似平平无奇的贬低造谣和凌辱却可以对人类心灵造成强烈伤害。作品最后集中写托咯的死以及“我”想回到人类世界的内容,想表达的思想还是非常多的,此处我不再为之梳理。托咯的死其实很难不让人勾出是作者对自己自杀后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看出,作者也表达了大部分将死之人对后世的评价存有念想的心理。“我今去矣!向那隔绝尘世的空谷。在那里,群岩耸立,巍峨森严。山水清冽,药草芬芳。”多么空旷美好的心静啊,却被河童库拉巴喀当做葬曲的灵感了,反面指出人类吃人血馒头的冷漠。且最后“我”参观生命之树得知长老并不信仰自己的神,可以对比部分人所谓宗教信仰实则是麻醉世人的工具,背地里行苟且之事。同时此处提到了许多文人哲人,大多数乃自杀者,也许是给自己的决定一种安慰:与这些伟大人物共达思想精华,死有何惧矣。《河童》是芥川先生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全力批判。芥川对社会和人生是充满理想与希望的,但他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经济萧条、日本军国主义与资本主义横行,种种严峻现象压的他喘不过气来。大抵来说,我认为芥川先生不是因为对人类失去了希望而自杀,而是无法忍受未来的模糊不安与对社会刀割般的敏感而了却了生命。芥川用丑的特色塑造了一个河童国形象,以颓废、平凡的方式凝聚出对真实世界的深刻批判。但这幅作品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积极的作者本人理想中社会关系的遐想,无情的讽刺透露出作者死前心态的无奈与悲凉。(注:芥川之死是个研究问题,关于他的死有多种说法乃至夹杂:世俗压力、身心疲惫、阶级矛盾和艺术原则。)

来自:读后感
更新于2022-03-30 13:29:17 发表于2022-03-30 13:28:49


发表您的评论





公元2024年甲辰龍年,平安健康、龍行天下!